李稻葵团队:应确保粮食、石油、产业链和金融等领域安全

作者:匿名    人气:1308    发布时间:2022-11-30 12:08:08
近期,李稻葵团队发布了《保安全、稳民生、谋长远:全球疫情下的经济形势分析战略报告》,主要参与人员包括...


近期,李稻葵团队发布了《保安全、稳民生、谋长远:全球疫情下的经济形势分析战略报告》,主要参与人员包括李稻葵、厉克奥博等。

 

报告称,考虑到未来两三年国际环境快速恶化的可能性,中国今年经济工作的核心应当围绕三个方面。第一,保安全。着力确保粮食安全、石油安全、产业链安全、金融安全,防止这些关键领域出现问题导致发展倒退。第二,稳民生。着力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帮助中小企业纾困,稳定就业形势,提振汽车消费。第三,利长远。推动包括国企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着力通过中等收入人群的倍增的方式,培育和释放内需,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以下为报告原文:


保安全——防止中国经济发展的安全基础受到冲击


1 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防止国际粮价大幅上涨风险

 

疫情期间,许多粮食出口国都出台了粮食限制出口措施,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发文呼吁各国采取积极措施减少疫情对粮食供应链的冲击。总体来看,目前疫情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可控,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口粮供应基本不依靠国外进口,受限制出口措施影响不大。尽管中国是世界上粮食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但从进口结构来看,属于豆类“一家独大”,以2019年为例,大豆进口量达8551亿吨,占农产品总进口量超过70%。从进口粮的用途来看,大部分是用于加工,特别是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加工,且这类粮食作为出口国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产品,目前尚未列为限制出口的农产品。即便是小部分用于食用的进口粮食也主要用于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泰国香米等),因而仅从口粮角度来看,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可控。


第二,全国粮食储备库存充足,可以应对短期的风险。近年来中国稻谷和小麦生产供大于求,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2019中国稻谷结余1430万吨,小麦结余1400万吨,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且中国目前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储备充足,主产区储备规模保持3个月的销量,主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销量,部分粮食如玉米、稻谷等还面临这去库存的压力,足以应对疫情导致的短期风险。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由于农产品的可贸易量在整个全球消费量中的占比较低,疫情引发的全球供给波动一定会带来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在此背景下我们建议,出台对农业的支持政策,稳住国内粮食种植面积,保障农民种粮的收益,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应借此机会,逐步调整优化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减少部分粮食品种的进口依赖。同时,也要加强在国际粮食安全与贸易政策的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农业贸易和市场秩序。


2 加强石油安全,加快石油储备建设,防止航道运输风险

 

我们认为只要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不发生剧烈变化,短期内中国的石油安全不构成主要威胁。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从供给来看,石油生产受疫情影响较小。这主要由于石油开采活动自动化程度较高,对劳动力需求较少。加上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分布较为分散,部分国家的产量变化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有限。从最新数据来看,石油产量受疫情因素影响较小:2020年3月OPEC平均日产2793万桶原油,较2月日产量还有小幅增加,即使在新冠疫情的“重灾区”伊朗,其石油产量并未发生大幅下降。第二,从需求来看,国际原油转向买方市场,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2019年中国进口原油5.06亿吨。受疫情影响,世界对原油的需求下降,全球能源市场也从短缺状态转向供过于求,因此短期来看中国的石油安全不构成主要威胁。


长期来看,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石油供应的风险,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超过70%,绝大部分通过海运,一旦霍尔木兹海峡及马六甲海峡出现问题,中国将出现石油供应危机。建议应利用全球能源需求下降的时机增加中国石油储备。当前中国储备的主要是依赖政府的若干石油储备基地,且储备量明显不足,据估计到2020年底中国石油储备能力有望达到8500万吨,刚刚满足国际能源署(IEA)提出的战略石油储备90天的安全标准,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因此建议加快石油储备机制改革,放开对商业石油储备的限制,并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为中国长期石油安全提供保障。


3 力保东亚产业链安全,防止关键产业链断裂风险

 

新冠疫情的国际蔓延不仅加剧了病例“倒灌”风险,也带来了产业链层面的隐忧。根据联合国统计初对国际贸易产品的广义经济分类(Broad Economic Category),2018年中国进口的所有货物产品(Merchandise Goods)中57.9%是为生产服务的原材料与中间产品(图表20)。一旦相关上有产品的生产收到国际疫情影响而出现停滞,将会对中国相关的下游企业形成冲击。我们从两个角度分析潜在的国际供应链风险,一是从体量角度寻找进口金额较高的产品,而是从集中度的角度寻找进口来源较为单一的产品。从体量角度看,集成电路产品是中国进口占比最大的上游产品,进口来源地以中国台湾、韩国为主;从集中度角度看,钴等稀有金属的进口来源地较为单一,有关国家的疫情发展值得重点关注。



我们以HS分类下每一个4位编号为单位分析进口生产用产品的规模,计算每一类产品进口金额占2018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的比例,如图表21所示。集成电路产品(HS8542)是中国进口占比最大的生产用产品,2018年进口占比为27.9%,是排在第二的铁矿石(HS2601)进口占比的14倍。进口占比超过1%的产品还包括金及相关制品(HS7108)、石油气相关制品(HS2711)与大豆(HS1201)等。在集成电路产品中,处理器与控制器(HS854231)占比43.1%,存储器(HS854232)占比38.1%,合计占比超过80%。因此,中国的电子产业对国际产业链的依赖程度较高,相关风险值得警惕。

 

 

东亚是中国集成电路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其中中国台湾占比36.1%,韩国占比30.4%,从中国台湾、韩国、马来西亚、日本四个地区进口的集成电路占比达到81.8% (图3)。由此可见,东亚地区是中国电子产业上游的基本盘,东亚稳定则电子产业的上游供应就获得了基本保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集成电路产品占比仅为4.5%,但其他地区生产芯片等产品存在着对美国相关技术、专利的依赖,因此必须警惕美国利用自身的专利或技术授权优势干扰东亚地区的电子产业供应链进而对中国电子产业造成影响。


4 多措并举守护金融安全,务实推动金融双向开放 


新冠疫情作为突如其来的外生冲击,给中国金融市场稳定运行造成了较大冲击,这种冲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疫情本身带来的恐慌和不确定性会在金融市场迅速得以反映,引发市场短期内大幅震荡。二是疫情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会逐步传导至金融机构和市场,造成金融市场局部风险甚至引发危机。这一类影响则是相对长期的、根本性的,对金融稳定运行的潜在冲击更大。


新冠疫情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可能引发中国金融领域三大风险与挑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第一,银行资产质量下降、不良率上升风险。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2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经上升了0.05个百分点。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超过40万亿,如果有10%的民企贷款演变成不良资产,就意味着不良资产新增4万亿;而2019年末整个银行体系不良资产余额仅3万亿左右,拨备余额近6万亿。第二,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今年一季度,已有40只债券违约,总计金额达到54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10亿元大幅上升了76.5%,疫情对实体企业的冲击是债券违约加剧的关键因素。第三,股票质押风险。目前A股市场质押总股数从2018年高峰时期的6500亿股左右下降到当前的5600亿股,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比重从高峰时期的10%左右下降到当前的8.2%,仍处在比较高的水平。股票质押的风险有可能因疫情冲击而上升,最终进一步拖累实体经济恢复。


尽管疫情冲击下的中国金融市场总体表现好于海外市场,人民币资产优势进一步凸显。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抗疫的优异成绩凸显出西方大国治理能力的不足,他们需要转嫁矛盾、甩锅中国,来安抚国内民众的情绪。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变得复杂严峻,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局部或全面金融战是有可能的。相对而言,金融又是中国国际竞争和交往的短板,因而更应该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中国须未雨绸缪制定预案、多措并举,应对可能发生的局部或全面金融战,全力守护金融安全。第一,加快推动海外上市高质量公司回A股战略,不仅是提高中国上市公司质量的必要举措,更是确保中国科技安全和金融安全的必然选择。在境外上市的中国高科技公司是美国等国家长臂监管的潜在对象,随时可能以任何理由发起对中国科技公司的调查或制裁,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科技安全和金融安全。高质量企业回归A股是确保中国科技和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第二,短期来看,要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制,这与长期中坚持资本账户的完全可兑换方向并不矛盾,要做到循序渐进、有节奏开放,掌握好开放的主动权。第三,中国金融机构要苦练内功,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核心竞争力;金融监管部门要提高监管能力、改革监管体制,进一步提升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适应国内改革、国外开放以及应对外部严峻挑战的需要。第四,必要的时候中国可以进行金融反制。比如抛售美债、制裁外资在华金融机构等。


编辑 王进雨 徐超

阅读延展

热门文章

最新推荐